独家专访zSpace:VR教育产品落地不少,这样的产品形态你却不一定见过

2013年将其产品运用于教育领域的zSpace,短短几年内,发展到了全美超5000所学校采用其设备。2016年时,更是排名进全美发展最快公司500强。如今,zSpace来到了中国。它们是如何思考的?有没有一种模式值得VR+教育行业值得借鉴?零镜网带着这样的疑问采访了zSpace亚太区负责人欧天慧。

是3D设备还是MR设备?

初次见到zSpace设备的时候,你可能会有所疑惑,摆在面前的难道不是一台3D设备?困惑与产品本身形态有关:需配戴特制眼镜,才能观看显示屏呈现的3D画面。这让人产生采用3D眼镜观看3D电影的错觉。但是却又不同于3D电影的被动式观看,zSpace设备配备的6自由度触笔,让用户在观看的同时也能与3D物体进行交互,实现多角度的探索。

zSpace设备:显示屏、追踪眼镜、触笔

那么是否可以将其称之为3D设备的升级版:可交互的3D设备?zSpace中国区负责人欧天慧先生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zSpace的产品属于MR混合现实设备。使用者无需像配戴VR头显一样彼此隔绝,在现实环境中,便能看到设备呈现的3D物体,更能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

为了实现有效互动,操作者与旁观者需要配戴不同的眼镜:追踪眼镜与非追踪眼镜。旁观者与配戴追踪眼镜的操作者观看到的画面存在一定视差,配戴非追踪眼镜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此外,zSpace也提供了zView硬件分享增强现实的操作画面。

但提及MR设备,率先出现在我们脑海的仍旧会是微软的HoloLens设备。zSpace从产品形态来看显然十分不同。欧天慧表示“产品形态与用户息息相关”,与目前笨重的头显相比,zSpace设备更适合长期使用,更“符合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微软HoloLens大规模商业化可能仍需一段时间”,而zSpace早已进入到教育、医疗、BIM、商用设计等领域中。

万亿级中国教育市场!

欧天慧表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的多所学校已采纳了他们的设备。我们的话题,也就转向了zSpace为何看好并选择了中国教育市场。

zSpace美国团队

2007年成立的zSpace,直到2013年,将设备用于教育市场后才见诸报端,并获得了大量关注。2015年3月、10月,zSpace获得了来自风投的两轮融资,累积金额高达5661万美元。也是在这个时候,zSpace开始有专人负责中国区的业务。

进入中国,一方面是因为“在新课改浪潮下,中国加强了STEM教育的引入及本土化的尝试。”尝试背后,则是巨额资金投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已高达38866亿元。而在VR元年浪潮下,各个VR、AR厂商更是盯准了中国市场。这个全球最大的虚拟现实市场中,教育市场无疑占据着十分重的比例,zSpace这样的厂商不想也不愿错过这个机遇,尝试在该领域尽早布局。因此,在2015年底开始有专人负责中国区业务的zSpace,在2016年底正式筹划建立中国子公司,2017年5月公司正式成立。

任何产品都会遇到阻碍!

选择教育市场是一回事,但实现落地是另一回事。zSpace在产品落地的过程中,对中国教育市场无疑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面向普教(中小学)、职教、高校的zSpace,将其核心放在了K12教育。欧天慧表示,这“取决于市场,K12教育的用户群体最大。为其开发的内容往往全国都可通用,需要做的无非是少量调整修改。”但与之相比,职教则显得尤为不同,“往往需要特定的内容,专业性的要求也更高。”同时,职业教育“市场也往往更为狭窄”。

zSpace与国泰安合作的汽车VR教学实训系统

针对于美国市场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欧天慧表示,“内容均作了本地化调整”。同时,为保证满足教学,课程能够维持一个学期的使用,并有着相应的课程体系。他们也看到,“教学工具有着严格的定义,是符合教学,服务于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的。”为此,他们也在与开发者联合开发相关软硬件,去满足用户需求。

在产品落地中,他们也发现“整个市场十分庞大,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随着STEM科学素养的投入”,这也会成为zSpace新的合作方向。当接触到学校,他们也有了更为吃惊的发现,“教师、学校、学生,对新东西、新事物均有着较高兴趣,愿意进行尝试”。

但“任何产品都会遇到阻碍”。目前客户在对待VR、AR产品态度上,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问题。这需要企业去进行疏导,通过对教师培训、对教学过程培训来解决这些问题。zSpace通过终端教师机、软件Edu server,实现了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与教学目标相配合,有着400-500个可用课件的zSpace也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

零镜观点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能够获得复合型的个人化学习方式,是一件好事。在美国迅速发展的zSpace也使我们看到,用于教学服务的虚拟现实设备不一定会拘泥于某种形态,对于尝试进入VR+教育的企业来说,也不妨换个思路进行思考:用户需求决定设备形态。而其进入中国市场,在透露“看好中国教育市场发展”的同时,也预示着虚拟现实教育市场将会迎来一场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