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迪士尼正式宣布真人花木兰女主的角色,将启用中国女演员刘亦菲来担纲。就此,网络上因韩国人厚脸皮争角儿展开了激烈讨论,韩网友“花木兰还是让中国人演了,我好想哭”一语激起千层浪。
然而,这真的是重点吗?难道没有人发现最大的悲哀不是棒子插嘴,而是中国的故事,被美国人拍了,来赚中国人的钱?与之相比,本来就是中国的花木兰,选中国人演这事儿简直不能再正常。
但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的大IP在美国公司迪士尼手中呢?
这其实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在20年前,国内普遍没有这么强的IP意识,没有哪个影视公司出来合法地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IP化,也就谈不上谁持有,谁没权利拍的问题。而且当时大动画制片厂过得并不好,尤其是上海美术最终走进死胡同,年少美好就此止步。最终不少IP弃置,或者低成本流入外国公司之手。
国内公司做不好,导致2000年代大爆发的国内动画片产销需求白白送了人,《花木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被迪士尼抢先在1998年推出面世,而且一举获得了超过3亿美元的票房(98年的3亿美金什么概念?),也让不少国人第一次知道,原来动画也可以拍得这么好看,也能卖到成人的钱。
而且这导致了另一个糟糕的结果,国内动画影视行业遭受了内忧外患的的双重打击,加上眼光不长远,资金不充裕(不像现在有经济基础),没能孵化出足够多的优秀民企。所以国内动画影视在全球飞速发展的时候,长时间原地踏步,一只处于“小学生“水平。最终用户对他们的作品也不买账,恶性循环加重。
所以换个角度,就大IP的电影化来说,中国的导演经验和水平普遍遭疑。就不要浪费了这么好个题材的角度,能者优先,谁拍得好让谁拍未必是个坏事。迪士尼从动画开始积累的相关故事描述经验或许是个优势,但真心不是绝对的。
最典型的反例在20年前的动画版中已经体现了出来,中外历史、意识差距导致的十分搞笑的认知偏差,比如一支只有10来个人的匈奴远征军;还比如几个人就能攻陷皇城的梗;更有一大堆人,像事不关己一样的围观主角1 vs 1,决定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设定……
这让我想起看过三国演绎的老外,提出频率最高的疑惑竟是:“为什么你们一说打仗就是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的庞大人口对垒?哪来这么多人?”(欧洲以千为单位的军事行动就已经是历史留名的大胜,真的不怪他们无法理解。) 很明显,老外难以理解我国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大气磅礴,也就感受不到那种万里挑一的荣耀和难能可贵。
好在随着市场培育的逐渐成熟,国内动画影视产业在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大鱼海棠》这些作品的涌现,开始展现国内公司和团队的跨越式追赶老外的基调。而且,现在的我们显然已经明白IP的价值,此时需要我们的观众有更多的关注、宽容以及认可。
当然,已经丢失的,只能遗憾。目前能做的,就是祈祷老外别再重蹈覆辙,让真人《花木兰》的槽点少点、故事精彩点,让国人花了钱也要值回票价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