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人货架撤场了
还是2018年2月,群里突然传出消息,说临近春节,办公区的无人货柜可能要撤了,货物低至3折。一时之间,这栋新修没多久的写字楼里,出现了一大群陌生面孔。所有人都或尴尬或窃笑地围绕着无人货架掏出手机扫码。商品夸张的折扣甚至一度让人以为出了Bug,以致不敢下手。
或许是因为园区人太少,指向工作人士的无人货架鲜有人问津。虽然偶或有人光顾,但更多人还是被吸引走进了楼下不远处的罗森。这次因为折扣原因,便利蜂的货架在当天便被一扫而空。
等到放假归来,原先无人货架的位置,便利蜂处已经空空荡荡,只剩下豹便利仍独自坚守着。也几乎在这个时候,2017年开始大力布局无人货架的企业频频曝出裁员、转型的消息。似乎上演在园区的这幕戏只是变化的一个缩影。
2.要换成智能货柜了
在园区没有无人货架的竞争对手后,豹便利的生意似乎好了些。但园区的人来了又往,人虽然越来越多,我们所处的这层仍旧相对冷清,很少见到有人前去购买物品。豹便利的生意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此后,直到3月还是4月的一天,我们才偶然间碰到了豹便利工作人员的更新上架。(此前它们可能也上新过,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关心这些事)
在那之后不久,开始有师傅推着板车说要拆除便利蜂的货架,并换成智能货柜。我们只是一脸茫然地看着师傅,因为便利蜂的无人货架早已消失了很久。以致于我们以为师傅所说的是豹便利,以为唯一留存的无人货架也做不下去了。或许,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十分戏剧化的场面:智能货柜与无人货架共存并相互竞争,而争夺对象却是对其不太感冒的我们。
3.风口转向了
因为马云的一句话,新零售火遍全网上下。所有人都纷纷寻找着在电商之外再做点什么。也因为资本的介入,零售业中直接触及个体的无人货架在2017年下半年成为了一个风口。截止当年9月末,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了投资,融资总额甚至超过25亿元。同年11月,猩便利更是以3.8亿元融资刷新记录。无人货架的投资者们,更是不乏大力布局新零售的阿里、腾讯的身影。
但这场无人货架的战争来得快去的也快。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为了打赢这场战争,类似于便利蜂、猩便利等厂商不计成本增加无人货架点位,不去考虑盈利与否。最终商业逻辑变成了To VC,以高单量为基点,试图撬动资本获得融资。但在资本无法到位的情形下,裁员、转型等消息在无人货架行业纷至沓来。
很快,人们发现智能货柜成了资本的宠儿,成了新的风口。其中一部分原因,与无人货架的货损率超高有着直接关系。而有数据表明,智能货柜可以减少90%以上的货损问题。另一方面,智能货柜能够让运营者实时掌握运营点的情况,及时补货。并有望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短保质期、高单价的商品。比起无人货架,智能货柜似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4.下一个无人货架?
也许是意识到了无人货架本身的弊端(考验人性),市场开始对智能货柜趋之若鹜,以致于基本每隔几天就会冒出新的智能货柜。资本则在其中推波助澜。就在今天,致力于智能零售行业的深兰科技也宣布拿下了2亿元的A+轮融资。而深兰科技提供的解决方案大多基于智能:包括智能货柜、兜售机器人等。
但是资本相对看好的智能货柜,真的能够把故事讲圆吗?可以看到,智能货柜对标的对象是自动售货机。相对于无人货架、智能货柜,区别似乎是“先付后享”,以及更为封闭的购物方式。但它们真的存在本质的区别吗?
无人货架因为考验人性,有着极高的货损率。智能货柜的货损率更低,但同样需要面对人性。即便是更为封闭的自动售货机,也可能存在货损。最为关键的或许在于“智能”,智能货柜能够获取用户更多的数据。但之后呢?是令人不齿的买卖数据,还是用什么方式将数据转换成“更大的便利更多的消费”,这也是当前智能货柜需要思考的问题。
但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显然是成本。相对于无人货架来说,一个智能货柜的成本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摆放智能货柜比起无人货架需要更长的时间收回成本。智能货柜是以其便利性走向市场,还是因其高昂的价格被市场拒绝?如果无人货架的风口有半年之久,那么智能货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