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发布Hyper Boost加速引擎 从GPU Turbo开始的营销狂欢

自从华为发布了“很吓人的技术”——GPU Turbo之后,除了用户能感受到提升之外,相信不少厂商似乎也明白了一个营销道理。于是我们很快便看到了vivo在九月推出了Dual Turbo,紧接着就在今天,OPPO也发布了名叫Hyper Boost(翻译过来是超增压)的加速引擎。我们来聊一聊这样的加速技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首先要说明的,并不是否定GPU Turbo、Dual Turbo、Hyper Boost的价值,只是希望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这种技术,因为它只是一系列优化加起来的命名而已。

华为发布GPU Turbo时表示,这是一项软硬协同的图形处理加速技术,通过在EMUI底层对传统图形处理框架进行重构,大幅提升了GPU的整体运算效率,从而提升手机的画质和性能,同时还能让手机能耗有所下降。

vivo的Dual Turbo双涡轮引擎包含vivo System Turbo和vivo Game Turbo。vivo耗时两年将真正的安卓底层核心模块修改了近20%,得到了vivo System Turbo。同时vivo也是首家在国内与游戏引擎Unreal Engine虚幻引擎合作的手机厂商,并联合腾讯游戏实验室、网易游戏实验室共同努力,得到了vivo Game turbo。它可提前调度资源,给游戏玩家舒适的竞技体验。

OPPO的 Hyper Boost加速引擎的核心工作原理是让应用程序与系统资源实现实时“双向对话”。应用可以在重载场景实时通知手机操作系统底层,系统底层会做出迅速反应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同时应用也可以获得到硬件的基础信息,优化应用内部的执行逻辑,更合理地利用硬件,增强使用体验。

可能以上对于各家加速引擎介绍太过于复杂,并且难以形象化的理解,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为清晰的方式去理解它们。基于各种优化技术的最终表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们都是手机厂商和软件商的大规模针对性的优化

可能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目前智能手机(包括中低端)的性能其实面对大部分使用场景来说,性能都是足够的。当然,这个足够是在手机的峰值性能情况下。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便是,手机在达到峰值性能所需要的时间和维持峰值性能的时间各不相同,并且峰值性能的发热量难以控制。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迅速达到峰值性能并且长时间维持(由于发热降频),就很容易出现卡慢的现象。如何更好的平衡性能输出和功耗,也就是系统优化中常说的资源调度是最关键的问题。

很显然,面对大量的应用和各种机型,一套性能调度已经不能满足。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性能调度算法,即便是在高端机上没有显得卡慢,也会出现发热或者耗电较快的现象,而在性能不太足够的低端机上,必然就会卡慢。所以哪怕只能挨个优化,也得优化了。

华为用GPU Turbo确实实现了游戏的提升,跟关闭省电精灵带来的性能提升效果差不多,当然功耗和发热还是控制得好很多的。具体实现方式华为肯定是不会公布的,但是我们知道,GPU Turbo技术仅部分机型和部分应用支持,其他机型和应用需要慢慢适配。我们应该能想到,无论对手机厂商和软件厂商来说,他们似乎开始干一件早就应该做的事情。

vivo的Dual Turbo一样的道理,无论它宣称改了多少安卓底层技术,那能比谷歌最新Android系统的优化来得更厉害?vivo表示在System Turbo的加持下,微信抢红包速度提升40%,主流应用(如微信、新闻、浏览器等)流畅度提升了惊人的100%,这些提升是因为改了底层?很显然,是做了针对性的优化。而这样的优化在游戏中是最能体现的,于是联合各大游戏实验室的优化便诞生了。

同样的OPPO Hyper Boost也是为大量常用软件提供专项优化,同时还联合腾讯、网易,以及Unreal虚幻、Unity、Cocos三大游戏引擎进行深度合作为游戏也开始了专项优化。这其中甚至还有淘宝,目前仅OPPO R17支持这项功能,如果你要问为什么骁龙845的Find X没有支持,我想,可能以骁龙845的性能来看,优化之后提升不太明显吧。

可能很多人还会觉得很神奇,为什么针对性优化一下效果会如此的明显呢?

是的,软件优化就是为所欲为。举个简单的例子,PS4的性能和同性能的PC相比,玩3A游戏就是流畅很多。不要觉得平台差距或者其他原因,这就是软件优化的力量。再比如iOS的应用,为啥iOS的应用不需要针对优化?那是因为iOS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各种软件规范,不按照规范来直接不允许上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iOS上的应用在所有界面的滑动表现是一致的,全部调用的通用的滑动模块,这是iOS早已优化好的。

安卓的通用性让它快速发展,无数的芯片、系统和机型搭配又让安卓的应用无法全部适配。于是只有手机厂商和软件厂商合作,慢工出细活的挨个优化。在手机硬件资源过剩的今天,软件系统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硬件资源成为了更重要的问题。如何在相同的硬件水平下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体验,已经成为厂商们的又一个发力方向,相信不久后可以看到更多厂商与供应商、与硬件、软件提供商的合作优化,提升智能手机的使用体验。虽然最终受益的还是用户本身,我想说,这是他们早就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并不否认各种Turbo确实能够提升日常使用的效果,但那也是他们本来就应该有的优化。它并不是一个附加的甚至可以将手机价格卖得更高的功能点,也不应该是手机配置低性能不够的保护伞!虽然出于营销方面的考虑,做了优化确实需要传播让更多人知道。但目前的情况看来,这些优化在取名为Turbo之后,似乎带来了特别的加成,让很大一部分人蒙蔽了双眼,还真的以为Turbo技术甚至能够弥补硬件的差距。这就太过了!

其实厂商愿意做这样的针对性优化对用户来说原本是好事一件,这样的优化思路确实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用户有需求,厂商们便有商机,这里有个问题,如果这样的优化是付费合作优化,那么最后这笔费用必然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我们十分认同为软件优化买单,但用这样的方式让用户买单,完全弱化了用户在整个购买行为中的地位。变成只有手机厂商和软件厂商的交易,这对用户来说并不公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