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一个没有行业标准,甚至没有太多C端用户的市场,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界定一款C端产品的优劣。一款产品是否真的符合用户需求,前提是要了解当前真正的“C端用户”究竟要什么。
而当前C端用户需要什么?按照行业龙头谷歌、“脸书”等大佬的说法,1是内容;2是廉价。其中又尤其强调:“VR还是太贵,是阻碍普及的关键因素。”至于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只会越来越丰富。
按照这个思路,同等效果下,谁的内容来源更丰富,谁更廉价,谁就更优秀。从这个角度来说,同比HTC Vive、Oculus Rift等设备动辄6000多元的定价来说,拥有自己的内容渠道,且定价仅2999元的3Glasses 蓝珀S1无疑是优秀的。当然,这并不代表它足够完美,在我们的逐步体验中,S1身上值得改进的地方也开始一一展露……
大家的第一台VR头盔?
在VR头显中,根据计算性能要求,又分为轻量化设备和重装备两类。轻量化主要是指当前的VR一体机,以及手机VR外壳。重装备则是指需要连接高性能PC或主机来体验的头显,比如HTC Vive、Oculus Rift、PS VR以及今天我们要体验的3Glasses蓝珀S1。
3Glasses给蓝珀S1的定位是消费者的第一台VR头盔,这显然是希望它能成为同类中的佼佼者。是否能够如愿?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款VR头盔到底有何实力。
在展场我曾有幸体验过S1的定位套件,可惜零售版还需等待。
其实早在发售之初,我们就拿到了蓝珀S1头显,但没有体感套件。原本想等集齐一套看看整体效果(万一还会有神龙现身呢?),在为大家带来详尽的评测。但至今我们还没能等到零售版的体感套件,时不我待,我们决定先放出头显的一些体验内容,给大家解馋。
外观简洁、线缆少
与HTC Vive夸张的包装相比,蓝珀S1的包装显得相当紧卷,环保纸几乎就是头显的贴身大小,内附防震、防压泡沫,小巧却不失可靠。
一眼就能看出蓝珀S1的设计非常简单干练,线缆仅一条、耳机集成在头显上。
右侧非常简洁,就只有一个触控面板,方便一些轻应用的操作。
顶部预留了大面积散热孔和一个细小的麦克风。全机只有顶部左侧一个物理按钮,负责机器的开关,以及多功能菜单呼出等,至于具体拥有什么功能,还得看软件对它的定义。
前脸搭配也非常简洁,除了LOGO就只有摄像头。点亮后,LOGO会有蓝色背光,看起来比较炫。
底部也非常整洁,中间依旧是大面积散热孔和麦克风的组合,靠右有个调节焦距的拨盘。
最让我们在意的还属链接线,蓝珀S1的连接线仅1跟,只在末端分进行了DP和USB两分。相比起Vive一大堆线材,且还需要转接盒的情况来说,蓝珀S1在安装上无疑简洁了太多。
在称垫的设计上,蓝珀S1和Vive类似,都使用了较厚的柔软海绵,佩戴舒适度有保障。不同的是,相比于Vive在鼻梁接触位使用软橡胶材质,蓝珀S1在于鼻梁接触的凹槽内也使用了这种海绵,只不过裁剪地更轻薄,以便满足贴合度、遮光上的双重要求。
接下来是一个硬件上的重点。注意看镜片,蓝珀S1显得更加光滑圆润一些,而Vive的则有更明显的年轮圈。这看上去只是透镜上的区别,实际上关系到屏幕原理的不同,在随后的体验中,我们会详细聊到这两种方案在实际分辨率和感官精细度上的巨大差异。
这是另一个硬件设计上的亮点,集成式的耳机解决了Vive等产品上,耳机接线繁琐、容易掉落、不好佩戴、且收纳麻烦等诸多问题。为了满足不同头型、脸型用户的需求,这个集成式耳机设计为了可4向调节的旋转连接方式,相当人性化。
分辨率出彩、重量轻
简单的外观比较之后,让我们来看几组与硬件息息相关的重要参数,这能从侧面反映出设计、用料和制造水平的高低。
对比当前比较主流的重装备,蓝珀S1在硬件设计上的优势其实是相当明显的。在轻量化、刷新率和分辨率这三大硬性指标上,皆处于领先水平。与之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屏幕,在主流产品都在使用OLED的时候,3Glasses却选择了TFT。
坦白说,在一开始看到这个参数差异时,我也是选择性忽略了。直到后来体验中,发现蓝珀S1的屏幕跟我之前体验的产品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清晰度爆棚时,我才开始重视并挖掘个中原因,最终才回到屏幕和镜片上来。
独具特色的TFT和防蓝光镜片
在此简单说说与蓝珀S1等VR头显屏幕相关的技术,满足大家的猎奇心理,增加一些谈资和以后选购产品的技术水平。
防蓝光对VR来说真是刻不容缓
LED拥有节能、色彩还原和更可靠等多种优势,让大家趋之若鹜。但LED光源中,光谱分布并不均匀,蓝光量极高。
蓝光原本就是一种可见光,大家早已知道过量蓝光会对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危害。但在光谱均衡分布的年代,蓝光量非常少,并没有引起大家广泛重视。而LED的广泛运用,却让这个隐形杀手泛滥开来。
相对来说,手机、平板及各类显示器相对来说离人眼还比较远。而VR屏幕(包括手机VR眼镜盒子的手机屏幕)是近距离贴近人眼,蓝光辐射本来就远高于手机、电脑等应用。
更要命的是,VR眼镜的光学镜片可以理解为一组放大镜,起聚焦蓝光的作用,类似于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引燃物体,通过镜片聚焦的蓝光会灼烧视网膜……
3Glasses在蓝珀S1设计之初,就已经意识到蓝光危害的重要性,所以蓝珀S1的屏幕是找夏普定制的,不同于普通透镜,其中特意加入了Blue Light Cut去蓝光技术,通过屏幕去除高频蓝光,最大程度减少了蓝光对人眼的伤害。
清晰度让人服气
坦白说,关于防蓝光这一点,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目前还难以从测试中体验出来。与之相比,我在体验完蓝珀S1之后,觉得它最值得称赞的,无疑是屏幕的清晰度。
其实从参数对比表上来说,蓝珀S1的分辨率就已经领先于主流产品。同样大小的屏幕上,分辨率越高,清晰度越有保障,这在习惯了显示器的大众来说早已成为常识。
只不过蓝珀S1在感官上的清晰程度,远远超过了它相比于主流产品在参数上的差异。参数上的差距算不上高出一个档次,但是实际感官确实一个颗粒感明显,一个细腻如画。这中间的差距,远不是分辨率决定的,还跟屏幕类型息息相关。
蓝珀S1的屏幕是TFT-LCD,和当前主流的OLED不同。原本OLED拥有色彩、能耗等多方面优势。但是当前每个单位能容纳的pixel 数相对来说依旧非常低,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所以OLED反而才色彩上显得不自然。更严重的是,pixel密度低,导致近距离观看时点和点之间的距离相对非常明显。需要倍数的分辨率提升,才能获得和TFT-LCD一样的细腻效果。
也就是说,当前TFT-LCD反而拥有色彩还原和清晰度上的双重优势。这才是蓝珀S1看上去比Vive更加清晰的关键。当然,TFT-LCD的弊端则是余晕残影更严重的问题。据3Glasses声称,他们使用了名为Backlight Blinking的技术,通过模拟 OLED的主动发光效果来解决余晕残影的问题。就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在体验中并没有感觉出残影的负面影响,反而是细腻的现实效果让我们折服。
实际体验:内容源有惊喜、少了定位意犹未尽
接下来我开始真正的体验蓝珀S1在应用上的感受。首先是佩戴,相比Vive,S1轻便、少线缆,且耳机采用集成设计,佩戴和安装便利性不言而喻。
通过我们实测,加上线材后的S1重量才570g,相比起Vive约900g来说,真的轻了太多。加上宽厚的固定带和减震泡沫,S1带给我的负重感和异物感相比Vive无疑少了太多,我的行动和体验基本感觉不到设备对我的任何明显负面影响。
集成耳机的软皮包裹用料非常出色,触感很好。相比Vive的入耳式小耳机,这对耳机的功率和品质显然更值得信耐,唯一的问题是我还是嫌它小了一些,没有实现全包围,完全隔断外界声音对用户的干扰,提高沉浸感。
非要说不足,那么S1的焦距调节转盘操控相对生涩,而且不像Vive那样有实际的数据显示,能更数据化地了解自己的调节。
自己有VRShow 还能兼容Steam
作为国内涉足VR领域最早的公司,3Glasses一开始就是硬件和内容齐头并进的发展策略。
VRShow我们已经不陌生,经过几年积累,其上拥有大量的视频、游戏和教育类的VR资源,对初尝VR的用户来说,已经足够丰富。
更重要的是,除了自家的VRShow,S1还能通过Steam曲线救国。当然,在上Steam之前,我们需要安装一个补丁程序,将S1伪装成Vive的头显(具体方式和工具,请百度或关注零镜网的相关文章)。
此时我们能看到SteamVR能顺利启动,但是只能识别到头显正常工作,定位组件和手柄都处于掉线状态。很显然,你没办法体验那些能通过动作定位提供的交互类游戏,这是依旧是Vive难以替代的优势。
然而,使用普通游戏手柄,玩为Oculus Rift设计的相关游戏就好,不需要定位系统,一样非常好用(感觉就像额外获得了一台Oculus Rift)。或者如战争雷霆这类坐着用键鼠玩的伪VR游戏(只有视觉虚拟)都是OK的。
游戏晕不晕还得看显卡
接下来我们体验了VRshow上评价比较好的一款游戏——A10,和一款业内闻名的DEMO——Showdown VR。
作为一款FPS类游戏,A10通过“固定机位”设计,将前庭视觉不匹配带来的眩晕已经降到最低。整个体验过程中,我没有感觉到一点想吐的感受。
倒是将显卡从GTX 980Ti降低到GTX 760后,我发现游戏依旧能运行,系统不会给你明确的帧数过低提示。但此时画面延迟,尤其是转头延迟已经非常严重,恶心感随之而来。所以,打算用S1玩游戏的玩家们,千万不要以为系统不强行限制硬件配置,就偷偷剩下哪点显卡钱,坑的可是你自己!
至于视频DEMO展示,在配置足够高的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出蓝珀S1和其他头显在流畅度上的差异。更明显的还是清晰度上区别,S1展现的画面,给人非常干净、细腻的感觉(如左上);与之相比Vive等头显展现的画面多少有些颗粒感,始终有种看不太清的感觉(类似右上)。
零镜点评
且不说当前还处于VR行业发展初期,就算行业已经成熟,我们也不可能找到一款十全十美的产品。在远未普及的当前,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标准去框定一款产品的优劣。如我们开篇所说,蓝珀S1在提供主流产品相当、甚至更出色的功能、性能的同时,重点照顾了便宜这个要素,这显然更利于普及。所以在我们看来,S1已经是定位清晰、设计到位了。至于为此付出的其他方面不足的代价是否值得,则看具体消费者的需求来定了。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体感套件,让我们对蓝珀S1的完整体验充满了期待。
更何况当前我们没有拿到蓝珀S1的体感套件,还不能给大家展现一个完整的S1,无法做一个横向的整体比较。只能说从我们当前能体验到的内容看,蓝珀S1显然比Vive等更能讨好眼睛。VR时代,对体验影响最大的又莫过于视觉沉浸度,就这个角度来说蓝珀S1显然已经具备独特优势。除了意犹未尽地期待体感套件的快点到来,补全我们的体验外,我们还能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