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滴滴造车的传闻愈演愈烈。昨天,第一财经发布独家报道,称“滴滴为造车招兵买马”。据报道,目前滴滴正在为自己的造车计划招募人员,北京、深圳高级经理年薪50万元起。
滴滴造车传闻不断
事实上,滴滴造车已经多次被传造车。不过截至目前,滴滴造车的行动只有2020年末与比亚迪合作发布D1车型,该车由滴滴提出产品定义,比亚迪负责提供技术、设计和生产代工,最终也是投放到网约车市场。从模式来看,这更像是大客户定制车型。合作过程中,滴滴还与比亚迪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美好出行(杭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滴滴占股35%,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汽车研发、销售、租赁及网约车运营。
最近,市场又传闻滴滴将收购国机智骏,通过收购具备造车资质和能力的工厂,直接介入汽车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有媒体报道,滴滴将于6月正式公布代号为“达芬奇”的造车计划,并计划于明年6月交付,目前造车团队规模已达到1700人左右。
巨资造车得不偿失
在滴滴造车的两个分支中,滴滴联合比亚迪合作生产面向网约车市场的车型,无疑是符合核心主业战略和商业逻辑的选择,并且有助于滴滴未来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达到未来的合规要求。
但是投入巨资进军消费汽车市场,对于滴滴来说很可能是得不偿失之举。一方面,目前可供滴滴收购进军设计制造领域的标的车厂普遍资质不佳。以被传闻收购的国机智骏为例,其成立于2017年目前只推出了紧凑型SUV车型GX5和10万元以下微型车GC1和GC2。2021年,国机智骏累计销量仅为1840辆。另一方面,面对造车的巨资投入,乐视、恒大等都是前车之鉴,三家造车新势力目前依然面对巨大盈利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年亏损数百亿的滴滴是否能填满造车的大坑呢?
更重要的是,滴滴亲自下场会直接损失最大的市场优势:中立地位。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约车企业,滴滴原本是可以作为所有车企的合作伙伴的。即便是与比亚迪合作,也只是上下游合作的一个变种。滴滴作为共享出行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依然具有超然的中立地位。但是一旦亲自造车并且介入消费市场,这种地位就会丧失,滴滴与整车厂商的合作基础就会发生变化。
专注自动驾驶更符合逻辑
相对来说,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更符合商业逻辑。2021年4月,滴滴正式发布了自动驾驶硬件平台滴滴双子星,主要包括核心高性能传感器、车载自动驾驶系统、远程协助系统和前装量产车型深度兼容等四个部分,主要用于滴滴新一代自动驾驶车队。
一方面,滴滴同时拥有网约车海量的驾驶数据和路测数据,可以帮助研发团队快速对自动驾驶算法和硬件系统进行迭代升级。另一方面,滴滴拥有海量的网约车数量,未来都有机会成为滴滴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在自动驾驶网约车领域形成一个商业闭环,可以提高滴滴在市场中的竞争门槛,减轻T3等后发者的冲击。从这个角度讲,滴滴相比百度做萝卜快跑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