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的快速兴起,成功吸引了大量终端用户的眼球。但是当前VR内容的封闭,以及硬件价格的不亲民,自然导致VR普及速度异常缓慢。大众需要一个一窥究竟的便捷接口,于是VR体验店孕育而生,在不少大中城市快速发展。
然而,这个看起来光鲜、前卫的生意并不像创业者一开始想象的那么美好,想靠吸引终端消费者卖门票赚个快钱并不容易。
例如北京的VR体验加盟店“虫洞”,单次体验票价大概在30~60元,在北京五环外的常营地区,这个价格也就大约一张电影票。但VR体验店吸引来的消费却远不及电影院。按照店家给出的数据,店面一天接待30~40人左右。
不少人被科幻的VR设备吸引,甚至一堆人驻足围观,却少有人掏钱尝试。所以,门票没能让这家店填补前期投入的100~150万元人民币成本,店家只能无奈的表示“赔的不多”。
120平米的店面,房租占到了这家体验店月支出的三分之一,剩下的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来自设备。“游戏机成本大概在四五万块(一台)。最贵的设备是飞行模拟器,可以720度旋转,成本在十五六万。”这些设备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这又是一笔开销。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稳定增长的客流,门票收入似乎很难支撑一家门店的运营。所以这家店想到了其他的盈利方式——做媒体。“线下体验店不会以门票作为实现营利的杀手锏,而是将店面做成整个VR营销的一种渠道。”所以在收门票之外,可以和传统媒体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比如店面可以租赁出去当做营销场地,同时虚拟现实用来制造噱头;或者作“技术展示”,让诸如虚拟现实看房等公司来这里做推广。总之这些设想都和媒体、传播、做广告有些关系,有点像公关公司。不过问题在于,这部分业务能不能让线下店获得盈利,依然是个未知数。
尽管生意不好做,但行业共识却觉得VR线下体验店的的作用应该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做头显的科技公司中,这就是最重要的渠道资源。
HTC Vive去年就宣布了一项和顺网科技的合作,Vive的算盘是让自己的头盔进入他们遍布各地的网吧,以售卖门票的方式获得收入。上个月,HTC 又将目标具体到“一万个”,这其中包括苏宁和国美的门店。HTC说这些体验站点将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
HTC的目的很明确,让更多的人知道虚拟现实、特别是HTC Vive是什么,这是销售硬件的基础。
而线下体验店的目标截然不同:让更多的人走进店里花钱体验。实现这个目标,经营者有很多顾虑。比如覆盖人群的范围。虫洞最初的打算是在北京开10家门店,这半年的经营状况让他们决定用“流动”站点来替代,因为一个门店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
“不能老在一个地方待着,”店主的心声,想要在同一个店面快速提升营业额,就需要一大笔推广费用,而且效果不一定好。“但是我们参与庙会时,一天的收入大概相当于店里一个月收入的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