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全景摄影怎么玩?这些你必须知道!

逐渐回归理性的下半年,VR行业内逐渐诞生出“VR游戏是个伪命题”的说法。这个论点有失偏颇,但不难看出VR游戏竞争压力的增加和变现能力有限,已经引起了业内的重视和反思。那么当前VR内容的消费该如何突破?

三星首推VR全景摄像、希望借助社交渗透2C市场。

此时,再回过头来看看三星VR事业部副总裁Nick Dicarlo曾经的建议:“360°全景视频才是能够渗透大众消费市场、把用户培养成回头客的不二法门。VR要想成为主流技术,绝对不能小看VR视频的能量。”有没有觉得自己曾经对“回头客”的重视太少?

下半年,随着各类热门体育赛事的全景直播、全景视频社交以及全景商业片、自制剧的全面开花。很多人才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承认三星压对了宝。他们之前的言论并不只是为了打包推销自己Gear VR的全景视频应用,而是正确推断了行业发展的情况。

与大多数选择了正确的技术路线,从而获得快速普及和认可的科技创业路线不同。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基于实景拍摄的全景视频,一度被业内称为伪VR。

一张图看懂VR视频和全景视频的区别

但不可否认的是,基于360°全景摄像的视频,确实能通过VR眼镜体验全新的视角、更好的环境代入感和更丰富的内容承载能力,已经开始成为用户需求VR眼镜的一个重要原因,成为VR普及的一大动力。

这让业内更多人意识到,不仅仅是颠覆,在当前已有产品形态上进行体验升级,也许是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的创新。所以我们在下半年,看到更多传统影视内容的制作团队开始向VR和360°全景视频抛出橄榄枝。

包括乐视VR、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大平台在内,都在积极部署VR影视内容。尤其是当前兴起的网络自制剧,这背后的大量合作项目,将在B端市场撑起一片VR制作市场的天地;同时这些平台在C端消费市场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带来产业链产销的良性循环。

想快速在VR热潮中挖到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那么我们觉得进入全景视频行业或许是个机会。如果你已经有了这个打算,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分享一些关于玩好全景视频必不可少的干货,从摄影器材等硬件选择上帮你廓清大局。

拍摄全景需要用什么器材?

普通相机的视角范围一般不超过180度,这意味着它最多只能捕捉到通过半球落入相机焦点上的光线,显然无法满足全景拍摄的需求。一台理想的全方位摄像机,能够捕捉基于整个球体,从任意角度进入的光线——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景摄像机。

当然,能够覆盖整个球面,这是理想状况,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最次也需要具备覆盖水平面360度视角的捕捉能力。捕捉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镜头组件的差异导致。而镜头,也是当前划分全景摄像设备的关键。

全景摄影器材的分类

根据镜头类型、数量的不同,我们当前主要可以将全景摄像机分为两种:1鱼眼镜头摄像机;2多镜头全景摄像机。

鱼眼全景摄像机是由单个成像传感器,配套特殊的超广角鱼眼镜头组成,拍摄内容需要依赖图像校正技术还原图像。由于性价比高,此前这类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主流份额,常被用于工业、监控等领域,比如考场、大厦的安保监控等。

然而由于鱼眼镜头的特殊性,画面边缘畸变部分难以达到高清晰度,对视觉要求较高的生活娱乐等C端市场而言,体验并不出色。在当前重要的虚拟现实消费市场中,并不受主流用户认可,其市场占比不大,我们也不太推荐。

相对来说,多镜头全景摄像机应该是当前最值得拥有的设备。多镜头全景摄像机是通过多个成像传感器,配合多个特制镜头组成。相比于鱼眼镜头的画面畸变,由于多镜头拼接全景摄像机的各个传感器捕获的都是常规矩形图像,因此没有畸变矫正的烦恼。

但由于不是一个传感器成像,因此诞生了一个新问题,同一时间被多个传感器拍摄到的画面,需要相应的后端处理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将多画面拼接成无缝、无重叠整体的算法软件。另外,由于多镜头全景摄像机由多个镜头+传感器的组合,相当于多台单一摄像设备,所以成本和售价也就自然水涨船高。

全景相机的定位分类

这里关于多镜头的“多”还有学问,这是根据应用需求上的划分。通常来说,多在4以内,都会被归为消费级应用。这类产品具备广视角能力,但是捕捉能力不能达到“全”的需求,而且通常在品质和配套软件上都差强人意,难以获得专业用户认可。

而商用级产品的目数都在4以上,这才能基本满足我们之前提到的最低标准——水平面内的360度覆盖。而这之中,又根据画质要求的不同,划分出了入门、标准商业级和顶级影视类应用等多种组合方案。

入门级产品主要以得图4镜;小蚁;GoPro拼接方案等为主流,这类方案胜在价格实惠,适用于普通的自制VR内容拍摄、全景内容项目DEMO等等。

标准商业级的产品一般来说都以单反等单一镜头成像能力就很出众的产品为基础,整合至少4台以上的设备,通过固定机位拼接来实现。一套搭配全面的商业方案,还需要解决后期的内容拼接问题,通常价格都高于10万。优势是画面足够细腻,拍摄广告、商业宣传短片等等能有不错的效果。

至于影视级,我想传统的影视业内人士都知道。没有红龙,别谈制片。VR影视,则需要类似红龙这样的单一设备为基础,通过多台组合,搭配Spider system等配套设备进行拍摄。优势毋庸置疑——最顶级的画质,能给你想要的一切画面质感。

设备、方案介绍

GoPro Omni VR

相比于广泛流行的DIY多台GoPro拼接方案,GoPro Omni VR是官方发布的一款全景相机,采用立体结构,内置6个Hero 4 Black模块。别把它理解为官方简单DIY的6目GoPro方案,相比草根的DIY,官方为该设备采用了特殊的技术,使得6颗摄像头之间能够实现“像素级别的同步”。搭配自动拼接,售价大约4万左右。

相比起草根的DIY约2万多元成本来说显得略贵,但是草根DIY的方案需要后期手动拼接,做过内容的人都知道这有多痛苦,对人员要求高、工时长。还要面对设备不稳定增加的额外工作量,想想最终投入的综合成本,谁比谁省还真不一定。

Teche TE720

这是目前新兴全景相机的代表,是Teche泰克易公司出品的一款一体化全景摄像器材。分辨率达到9600万像素,提供专业级的6K全景摄影能力。相比于DIY多台GoPro等方案,一体化设计让它在可靠性、便携、易用等各方面都更有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在拥有画质优势的同时,在成本上还比DIY6目GoPro方案更省,售价不足2万,还附带处理拍摄后期的拼接软件。实现真正的一键拍摄、一键批量全景照片输出和一键全景视频缝合,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创作。

强氧方案

强氧是目前国内较专业的全方位影像服务电商。其3代解决方案由环绕8颗,上方1颗摄像头的9目设计组成。感光元件采用的M43系统,支持拍摄4K@60帧的全景视频拍摄。除了出售设备,还提供设备出租、培训等一条龙服务,这让强氧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大型活动直播,曝光率较高。当然,曝光高了之后,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官网商城的全景直播解决方案套餐价格为12万。

Nokia OZO

OZO是Nokia打造的一款一体化全景摄影设备。它能够通过 8 个同步球形相机拍摄立体视频,辅以8个集成麦克风录制立体音频。与此同时,Nokia OZO的配套软件可以提供实时3D素材查看,并支持创新的播放方案。

由OZO录制的全景视频既可以通过 VR 硬件比如头戴式显示器来呈现,也能通过专业的数字内容工作流来简化内容发布。原本是台非常全能和高品质的设备,但是奈何这款设备的售价超过30万元,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只有在体育赛事直播、影视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初创团队我们并不推荐。

Surround 360

Surround 360是Facebook发布的全景摄像机。身世、外观和功能都足够唬人,形状类似飞碟,共采用17部超高清摄像机环绕构成,并配有基于网络的软件,可在360度范围内捕捉图像并自动呈现。

这款设备拍出的视频分辨率可以高达8K。其全景视频可以在Gear VR、Oculus等虚拟现实头盔以及Facebook的应用上观看,所以这款相机的易用性在业界备受赞誉。更重要的是这款设备的售价对2B用户来说并不算昂贵,大约20万。为了降低售价,Facebook甚至已将Surround 360的硬件组装图和后期拼接软件放到了Github上,向全球开发者开放其成果,希望共同打造出更廉价、更优质、更强大的全景摄像系统。

Jaunt VR Neo

Jaunt公司发布的“NEO”全景摄像机,具体参数未对外透露,官方称该摄像机最高分辨率输出可到10K,为捕捉完整的360°光场,订制了专用镜头,配合适应低光环境的大面积成像传感器。搭配了支持延时拍摄和高帧率拍摄,且完全同步的全局快门感应器阵列。并带有强大的渲染和素材管理工具集合,能处理每拍摄一分钟约12G的海量数据。除了超过40万元的价格让人觉得不太值外,我们还真觉它是款值得尝试的高规格设备。

红龙拼接

最终BOSS依旧是红龙(RedDragon),如果需要拍摄影视级别的全景内容,红龙拼接依旧算得上是不二选择。国内已有不少VR影视制作团队开始使用红龙拼接的方案。使用4台RedDragon面向四个方向进行拍摄,可以录制24K@100fps的超高品质作品,也可以进行30fps帧率的4K直播。

规格和功能自然没话可说,不过这套方案造价也相当昂贵,价格近200万元,我们并不推荐初创团队使用。除了普通的商业全景内容无需使用这类设备外,处理巨大的素材源也将成为他们的一大难题。

零镜观点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准备从事VR全景视频内容创作的朋友来说,全景摄像机是必备硬件。但我们并不觉得这类产品就一定是越贵越好,全景摄像机的选择要根据团队的资金、业务以及具体项目要求来确定。

其实坦白说,全景视频硬件市场也是个新兴产业,标准和规格的混乱都让表面的硬件参数不具备直接对比价值。入门、主流和高标准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比如分辨率、像素的简单对比,并不能和最终成像的画质成线性关系,所以并不足以成为你的选择理由。

很多昂贵的设备在基础功能上其实并不会有太大改变,反而可能因为更复杂的组成带来更高故障率,加大使用和维护难度。对大多数初尝商业应用的团队来说,也许一台4目以上的一体式产品更适合你们。

而且别忘了,在硬件之外,软件的配套是个关键问题。尝试过VR拍摄的用户都知道,在一般大场景VR拍摄中,后期第三方软件可以很好地完成合成拼接工作,但是在复杂场景和极简场景条件下,软件无法有效识别不同方向镜头采集到的数据,会造成内容的不可拼接。

比如很多初创团队喜欢的GoPro多支架DIY方案,需要拍摄前对每个点位进行模版配置,确保镜头朝向的一致性,工期十分复杂而且对拍摄人员技能要求较高。反倒不如更实惠的一体式方案简单、易用。

一句话,根据自己需求选择适合的,相比预算,不必太在意表面参数!6目以上的设备是专业应用基础,4目及其以下大多不值得尝试。